天天减肥网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天天减肥网 > 科技改变教育?路漫漫其修远兮

科技改变教育?路漫漫其修远兮

时间:2019-12-31 02:47:57

相关推荐

科技改变教育?路漫漫其修远兮

近期,疫情催生的网课盛行,于是出现了一种观点:科技改变了教育。

以前,师生要面对面“传道解惑”,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就可获取海量课程;从前,老师只能用黑板教学,如今高科技教学设备已成为一些学校的“标配”……

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呢?

科技真能改变教育?

教育的目的和方式

(一)、教育的目的

教育的目的,古人总结为“传道授业解惑”,今人归纳为“教书育人”。对此,教育方针也有明确的阐述,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(二)、教育的方式

远古教育暂且不去探讨。近代教育,只是书籍记载和某些影视剧给人留有印象,最为深刻的当数“私塾”“长袍马褂先生”和“戒尺”。而现代教育从泥屋子、土台子、黑板、石板、粉笔、教鞭,到宽敞明亮的教室、体育场、图书室、实验室,再到微机室、网络授课、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。从以上教育的发展轨迹中,人们不难看到科技的进步,教育方式的变迁。

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现代教育形式的新颖、便捷、直观、刺激的时候,当我们赞叹科技给教育扎上翅膀、带来力量的时候,我在想:究竟是科技改变了教育,还是教育推动了科技?

教育的主体——青少年学生

教育贯穿人的一生,但最紧要处是幼儿到大学阶段,特别是被称为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。教育的主体对象——人,重点是青少年学生,他们的自身特点,即人类特有的属性并没有多大改变。而科技是人类发明并推进的,并为人类服务,当然首先是为教育服务,通过服务教育来服务人类。在科技面前,人类永远是家长,是主宰者。在教育面前,科技永远是形式(方式、手段),是包装,科技试图包办或替代教育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1、年龄和认知度循序渐进

儿童从呀呀学语,到接收信息知识,再到认知事物,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跳脱这个过程,违背教育规律,轻者带来迷惑,重者造成伤害。

幼儿园教授小学知识、古诗词背诵大赛、过早开设英语课程、跟风学钢琴……校外辅导班的弊端显而易见,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就是个坑,拔苗助长无异于掩耳盗铃。

某些电视教育节目和网络授课,带有哗众取宠的诱导性,无非是搏取收视率、点击率。现代科技手段更多地催生了商业利益,教育应当借助利用,而不是依赖,或照单全收。有些内容显然已超出少年儿童的认知程度,需要过滤筛选。

“按步就班”、“循序渐进”的传统教育模式,虽然缓慢了些,却是消化、沉淀和吸收的必然过程。“面对面”、“手把手”的教育方式,教育效果会更好。自古至今,学校的黑板、粉笔没有被抛弃,只是材质的改变,不是没有原因。

尊重智力基础和接收程度,逐渐开启思维、培养创造,是基础教育的重点,而不是捷足先登、急于求成或坐享其成。

2、科技手段无法替代情感教育

人是感情动物。青少年心理尚不稳定成熟,感情脆弱,容易波动。而情感正是教育的优势,所谓以情感人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便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
科技是生硬的、呆板的,它本身不具备感情。只是人类在应用它的时候,通过观察思考,赋予了它感情,正象人们拿自然界中的事物打比喻一样。科技能够启发人们的情感,但不能替代情感。科技使教育形式多样化、便捷化、时代化,唯独少了情感化。

因此,科技不能代替教育,更不能替代教师。学生和老师是人,教育以感情作纽带,可以沟通、交融,从而开启心灵之窗。科技解放了教育生产力,使传统教育更加形象直观,但只能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。机器人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,如同喝牛奶和直接吸吮母乳,二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。母乳的自然体温,更易吸收消化,更适合幼儿营养,主要是凝聚了感情因素。

为什么科技发展到今天,教师应该逐步减少,却仍在不断增加,道理也在这里。科技需要人去操控应用,离开了人便无用武之地。教育需要科技,但科技无法从根本上替代或改变教育。

3、自控力呼唤教鞭,科技无能为力

少年儿童自制力差。正因为缺乏自控能力,才需要老师面对面教育,有时不得不动用惩戒,所以传统教育离不开“教鞭”。

但是,随着科技教育产品的大量涌现,新奇和刺激感又从某种程度上消弱了学生的自制力,冲击着学校教育。如电视、电脑、手机、网络等等。

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,学生本来经过温故课程和思考,完全可以独立完成,但是上网就能直接查找到答案,不能不助长了庸懒,懈怠了思维。上课玩手机、回家看电视很容易上瘾,白白占用和浪费了求知的宝贵时间。影视剧、网络媒体过多的谈情说爱和恐怖打斗情节,又催生了学生早恋和校园暴力。

现实中的桩桩件件,无不说明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向传统教育发起挑战。当前学校教育呼唤教鞭,科技显然鞭长莫及,或者并未涉足这个领域。在教育面前,科技手段虽然灵活,但也略显尴尬。

最近,就疫情期间网上授课问题,一篇新华社时评,似乎与本文挈合,特引述片段如下:

网课改变了学习方式,学生灵活学习不等于自我放飞。俗话说“不怕同学是学霸,就怕学霸过长假”,这个漫长的寒假考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老师隔着摄像头看不到太多学生的举动,有些学生发挥自控力和自觉性的优势,更能从网课中汲取养分,有些学生则将网课上出了“网游”效果。因此网课在设计时需要加强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集中注意力,提高学习效率。

网络教育很难实现知识的系统性、连续性

知识具有系统性、连续性的特征,教育探求事物规律,讲究认识过程和水到渠成,而不是随意插锄、单打独斗,把知识系统搞得支离破碎。

电视教学或网络媒体授课,作为设计者是考虑到了内容的连续性、系统性和完整性的。但是,如同电视连续剧分集播出一样,除非极具吸引力,让人出工破日、按时收看,才能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和完整,结局才令人信服。

但是,青少年学生在正常上课、完成作业,并保持一定的课外活动的前提下,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介入网络教学系统,接受这种业余而且高端的教育呢?即便有,也是片言只语、浅尝辄止,雾里看花,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,起不了多大作用。

执教者在科技面前相形见绌

这里说的执教者,既包括了学校教育中的教师,也包括了家庭教育中的家长。面对全新的科技教育手段,不少教师和家长已显出力不从心。

不妨再借用一下新华社的时评:

其一,关于家长

网课改变了教育参与方式,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承担新变化带来的新责任。疫情期间,学习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转移给父母,伴随着复工复产步伐,“学校没法管,家长没空管”的问题更为凸显。未来,如何让新技术发挥更有效服务,减轻而不是增加学生、家长和学校的负担,值得思考。

其二,关于教师

网课改变了教育资源分布,“上线”同时也要重视落地才能确保均衡。从“一块屏幕改变命运”到“空中课堂”,互联网寄托着教育公平和高质量教育的希望。但大规模的网课实践开展以来,不难发现只靠“一块云”,很难确保同上“一堂课”。例如,北上广的老师利用AI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时候,部分农村地区的一些师生还在为更好的网络信号犯愁。网课改变了授课方式,老师要赶上“直播浪潮”。教师群体的“信息化素养受到考验”。有的老师完成角色转换,实践能力迅速升级,有的老师还停留在不接受、不造应的阶段。随着人工智能、5G时代到来,教育者没有掉队的选项,需要思考给自身“补课”。

理一理科技和教育的关系

关于科技和教育的关系,可以用以下三组比喻作个展示。

1、如同爬泰山,目的是登上泰山极顶,领略一揽众山小的感觉。有两条途径和方式供选择:一是徒步攀登,可以近距离品味和体验沿途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色;一是坐索道直达,感觉只有惊险和刺激。

2、把货物运达目的地,过去靠肩挑人抬,后来有了小推车、马车、 拖拉机,而现在可以用汽车、火车、飞机。科技改变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力,提高的是效率,但运载目的没有改变。

3、产品销售,过去依靠实体店,现在新兴起了网络销售,实现了便捷、快速、省功省力、节约费用。但供需的目的也没有改变。

总之,科技仅是作为实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,是形式而不是内容。科技进入教育,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直观、丰富多彩,把教育的效果最大化,更快捷地达到教育的目的。

科技提高了教学效率,却很难实现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。科技包装了教育、服务于教育,却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。

科技改变教育?只能用屈原《离骚》中的名句作为回答: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
引用资料:

新华社3月26日时评《网课提质升级要从变中学》(新华社记者蒋芳)

如果觉得《科技改变教育?路漫漫其修远兮》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、收藏,并留下你的观点哦!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