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减肥网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天天减肥网 > 365天 不在生病就在去生病的路上!怎样可以不生病?

365天 不在生病就在去生病的路上!怎样可以不生病?

时间:2020-12-22 22:48:13

相关推荐

365天 不在生病就在去生病的路上!怎样可以不生病?

这是春运吗?不是,是医院。去年冬至前后,身边的朋友齐刷刷病倒一大堆,今年夏至,又一波流行感冒,门诊人满为患,这是为什么?又如何能不得病,防止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?

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风者,百病之始也。”

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者,百病之长也。”

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:”故圣人避风,如避矢石焉。”

从老祖宗给我们的训诫中,可以看到:避风,是不得病的根本。

但这个看不见,摸不着的风,我们该怎么避?避什么方向的风?避什么时候的风?又该避多大的风?

要解开这些疑问,让我们一起从《黄帝内经》中来找寻答案吧!

注:大道至简,本文提供的方法简便可行,按本文提供的方法,您能够无形中躲过最少三分之二的疾病。但简单的方法背后,却包含《黄帝内经》中一个千年难解的迷团。如果您时间紧,可以先直接跳到文末的总结部分,获取防风表格与防风小建议,回头再看我们如何为您揭秘真相。

太一日游

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

太一常以冬至之日,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,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,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,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,明日居上天四十六日,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,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,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,明日复居叶蛰之宫,曰冬至矣。

太一日游,以冬至之日,居叶蛰之宫,数所在日,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。常如是无已,终而复始。

太一移日,天必应之以风雨,以其日风雨则吉,岁美民安少病矣。先之则多雨,后之则多汗。

什么是太一?在古人的概念里,太一即北极,即天帝。

不管地球在轨道的哪里,其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,南极也一样。——引自百度百科:地轴

上面提到了太一每46或45天,居在一个宫,这个如何理解?用古人的话讲:太一为天帝,北斗七星为其车驾,太一乘其车驾每年在天上巡视。古人很早就清楚,北斗七星是围着北极星转动,可以用来指示季节:“斗杓东指,天下皆春;斗杓南指,天下皆夏;斗杓西指,天下皆秋;斗杓北指,天下皆冬”。

用现在我们浅显一点的理解就是,太一移宫之日,就好像古代皇帝巡视下面地方官员一般。皇帝来巡视的地方,当地官员是欢欣鼓舞还是诚惶诚恐,气数就会发生变化,气数的变化与天地相应会表现在风雨上。如果变化剧烈,就有了虚风、实风之分。现在用来形容迎接贵客到来的词语——“接风”,其由来大抵来源于此吧。

虚风的危害

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

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,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,主生,长养万物;从其冲后来为虚风,伤人者也,主杀,主害者。

我们把这些能伤害我们的风,定义为虚风。能长养我们的风,定义为实风。我们要躲避的就是这主杀、主害的虚风。

虚风带来两种伤害,一是虚邪,趁人之虚侵犯的;一是正邪,趁人腠理开或出汗潜入的。

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论》

黄帝曰: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。岐伯曰:虚邪之中身也,洒淅动形;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见于色,不知于身,若有若无,若亡若存,……

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

虚邪者,八正之虚邪气也。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,汗出腠理开,逢虚风,其中人也微。

只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(“邪气”)引起的疾病:只有这两个原因!一个是“虚邪”,即身体虚的时候,直接中于“虚风”;另一个是“正邪”,是你身体好的时候,出汗了,这时遇到“虚风”,当时虽然不会显露,但已经引入了病根在内潜伏,给未来的疾病提供了“带路党”。

虚风的定义

知道了虚风带给人们的影响与伤害,那么怎么样的风才算虚风呢?

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:太一居五宫之日,疾风折树木,扬沙石,各以其所主,占贵贱。

《灵枢·岁露论》:诸所谓风者,皆发屋,折树木,扬沙石,起毫毛,发腠理者也。

由上文可以看到,以疾风折树木,扬沙石的风对人影响最大。

所以我们要躲避的就是这种折树木,扬沙石,起毫毛之风。从现实意义上看,起码为5级以上的大风。

但是,虽然风很大,但是不一定伤人。如果是实风,则风虽然大,但却是长养万物的,不伤人。只有“虚风”才伤人。“避虚邪之道,如避矢石焉”——躲避虚风,需要像躲避射来的箭矢与投来的石块一样,可见,虚风对人的伤害有多么严重!

也许你还不信?那么,让我们看另一篇经文:

《灵枢·岁露论》

黄帝曰.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.何因而然.少师曰.此八正之候也.黄帝曰.候之奈何.少师曰.候此者.常以冬至之日.太一立于叶蛰之宫.其至也.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.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.贼伤人者也.其以夜半至也.万民皆卧.而弗犯也.故其岁民少病.其以昼至者.万民懈惰.而皆中于虚风.故万民多病.虚邪入客于骨.而不发于外.至其立春阳气大发.腠理开.因立春之日.风从西方来.万民又皆中于虚风.此两邪相搏.经气结代者矣

黄帝问“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”,就是说一年中大家都生病是什么原因?有没有觉得很耳熟,对了,这就是说了流行病啊!看文中的少师先生怎么回答。简单来讲,少师举了个例子,冬至那天,太一在叶蛰之宫,如果刮了虚风,晚上刮没关系,大家在家里睡觉;白天刮就危险了,“万民多病”——这是大规模流行病啊!

不考虑流行病的因素,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讲,除了饮食起居喜怒不当的所有疾病,几乎都和虚风有关!

如何避虚风:千年难解的迷团

看到这里,您可能有疑问了。虚风既然有这么大的危害,那为什么一直以来很少听过人提过虚风呢?问题出在哪里?我们又该躲避什么时候的虚风呢?

细心的朋友看到了,前文提到虚风是 “太一居五宫之日”刮的大风,这五个宫,有四个已经很明显的写出来了:冬至、春分、夏至、秋分,但是里面提到一个 “在中宫”之日?太一日游,没有提到中宫啊!

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理解,导致无数学者不解内经之意,具体说来:

把虚风的日期搞错了:很多学者把虚风扩大到差不多是每一天,让大家每天都要防风。但俗话讲,“只有千日做贼,哪有千日防贼的”,天天都要防,也就没有防了。

把虚风的方向搞错了。

上面这两种对虚风的曲解,让虚风的概念被一般之风替代,所以很少人真正重视避虚风这件重要的事情。

现在,让我们解开这个谜团,让大家看到虚风的本来面目。

1. 何谓中宫之日

太一在中宫之日,即四立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之日。关于为什么在这四立之日称为在中宫之日?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比喻,太一为天帝,则东南西北这四个“正位”时,相当于诸侯所管辖的地域,在当地有一方诸侯坐镇,太一到这四方去的时候,是去巡视,但具体不处理工作;而去四立所在的方位,却不在四正位,而在四隅(即四个角),都寄位于中宫,天帝过去的话是要具体处理事情的,因此,太一去四隅之日,先在中央肯定有相关的各种布置,所以这四立之日,称为“在中宫之日”。

2. 太一日游,到底是怎么走的

太一在移宫的那一天,会先暂时回到中央,然后从中央再去下一个宫。

3. 虚风所谓“冲后”之方,指哪个方向

弄清楚太一移宫的行动路线,才能知道什么叫“冲后”之方。太一移宫,回到中宫后,面向要去的那一方,如下图所示(箭头表面太一面向的方向):

而与其正相对的一方,则为冲后之方。(注意:西南方亦归属于西方,西北方亦归属于北方,东北方亦归属于东方,东南方亦归属于南方)举例来讲:

太一在冬至之日,面向北方,如图中黑色箭头所示,则其冲后之方为南方,所以在冬至那天,从南方或者东南方吹来的风则为虚风

太一在立春之日,面向东北方(亦属于东方),则其冲后之方为西南方,所以立春那天,从西南方或从西方来,则为虚风。

到此,我们终于弄清楚了虚风的真面目,恭喜您!

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:

“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,乃朝八风,以占吉凶也。”

“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,乃能病人。三虚相搏,则为暴病卒死。两实一虚,病则为淋露寒热。犯其雨湿之地,则为痿。故圣人避风,如避矢石焉。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,则为击仆偏枯矣。”

这里面再次提到的中虚风的危害。三虛相搏,指 “乘年之衰、逢月之空、失时之和”(关于这三句话的意思,我们之后会另有专门的文章来讲),这些条件凑在一起时,中于虛风则为暴病猝死;这是最严重的情况;三虚并不多见,但两实一虚的情况就常见了,中于虚风也为 “淋露寒热”,兼犯雨湿之地气则为痿。总之,在各种情况下,不小心被虚风侵袭,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!

总结

想不得病,首先一定要按照下面的表格,在对应的8个节气以及节气的前、后各一天(风雨可能提前或推后一天到来,以交节风雨过了为准),躲避对应方向吹来的风:

防风表格

如果没有注意,不小心被这些方向吹来的风(内经上称为“虚风”)所侵袭,有多大的危害呢?

对于身体不好的人,被虚风侵袭,会得大病,危及生命

对于身体好的人,被虚风侵袭,会埋下得病的祸根,一旦因疲劳、饮食等原因导致体质下降,体内的“汉奸”会把外界的“鬼子”引入体内,导致疾病的产生。

总之,虚风,是人生病、尤其是生大病最大的因素之一。想保持健康,首先要做到“避虚风”。

防风小建议

1 预先提醒:用各种手段,提醒自己在这8个节气日前后,关注风向、风力

智能手机用户:增加日程提醒

非智能手机用户:请在日历上提前标注

2 到了当天,如果发现5级以及更大的风,而且风向是上面提到的

能不出门,就不要出门;

实在要出门的话:

尽量不要在户外停留 穿好防风的衣服 衣服厚一些

头颈部重点防护:围巾、帽子

不要出汗,如果出汗的话,更要注意避风。

能做到这一点,无形中最少躲过三分之二以上的疾病,大病变小,小病没了。

如果觉得《365天 不在生病就在去生病的路上!怎样可以不生病?》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、收藏,并留下你的观点哦!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