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减肥网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天天减肥网 > 为何减肥那么难?这篇关于“自控力”的文章给你答案

为何减肥那么难?这篇关于“自控力”的文章给你答案

时间:2020-08-15 18:41:32

相关推荐

为何减肥那么难?这篇关于“自控力”的文章给你答案

照《圣经》所说,失去自我控制是人类的万恶之源。上帝不允许夏娃偷尝知识树上的果实,但诱惑实在太大。果实不但“悦人的眼目,也能使人有智慧”,《创世记》中这样写道。

谁不想尝尝?于是,人类诞生不过数日,便已屈从于恶的诱惑。

故事的寓意十分明确:意志力屈服于诱惑属于道德败坏,值得惩戒。

但当代心理学家可能不会责怪夏娃。人类最不擅长的就是抵制诱惑了,今天是这样,混沌初开时也是如此——不论你相信哪个版本的创世故事。

“努力克制,也就是自我斗争,这种办法的好处有点被夸大了,”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自我控制的心理学家藤田健太郎(KentaroFujita)如是说。

持此观点者大有人在。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可知,即便有时屈服于诱惑,我们也不用太过自责。

多项研究发现,若是教人抵制诱惑,结果将是白忙一场,纵有效果,最后也不会长久,“我们似乎并不擅长自我控制。”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·盖拉(BrianGalla)说。

这项发现的意义非同小可:如果我们就此承认,纯粹的意志力根本就作用不大,那么每次屈从于诱惑时,我们就不会那么自责了,也许还能另辟蹊径地解决诸如肥胖等问题。

最近,芝加哥大学在美国展开了一项全国性调查,结果显示,有75%的美国人表示,意志力缺乏是他们减肥成功的一大障碍。

而科学界却日益达成这样一个共识:肥胖危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——其中包括基因和饮食文化,并非意志力缺乏所致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如果能把自控力请下神坛,我们也许就能另寻他途,思索如何削弱诱惑,帮助人们四两拨千斤地实现目标。

论意志力的徒劳

很多人认为,要在生活中作出重大改变,自己就得咬紧牙关。

但举个例子,研究人员们认为,如果你的目标是少吃甜食,而你面前又恰好放了一堆曲奇,那啥都不用说了,这堆曲奇已经赢了。

“关于自控力,我们总是会想象天使和魔鬼打架,看谁占上风。”藤田说。“我们一般觉得,意志力强的人,都比较擅长这种心理斗争。但事实上,这些人根本就不会面临这样的斗争。”

在发表于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》的一份研究中,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阐释。该研究对205名参与者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追踪,给每人发一部黑莓手机,不定时询问他们当时的希求、所受诱惑,以及自控情况。

论文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悖论:自控力最强的人——即在调查问卷中自述“善于抵制诱惑”的人,其在追踪期内报告的诱惑也最少。

简而言之:自认为自控力良好的人,其实根本就没怎么运用自控力。

最近,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玛丽娜·米尔亚夫斯卡亚(MarinaMilyavskaya)和迈克尔·因茲利奇(MichaelInzlicht)就证实了这一观点,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。他们的研究选取了159名学生,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类似追踪。

如果说抵制诱惑是种美德,那么抵制得越多,成就也该越大,不是吗?但以上研究发现,事实并非如此。

研究人员在学期末进行回访时发现,最能达成目标的不是那些自控力最强的学生,而是较少面临诱惑的学生。而且,刻意自控的人更容易感到疲乏。所以,他们不但累得够呛,最后还达不到目标。

“现在人们还是都认为,刻意自控是有益的,”米尔亚夫斯卡亚说,“而我们的结果显示,从长期来看,一味强调自控并无好处。”

自控力强的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?

那么,很少受到诱惑考验的都是哪些人呢?他们对我们有哪些启发?这些新发现给了我们如下启示:

1)我们所抗拒的事情,善于自控的人都乐于去做,比如健康饮食、学习或锻炼。

对他们来说,这些不是苦差事,而是乐趣所在。

“内心希求的目标,比不得已而为之的目标更容易达到,”米尔亚夫斯卡亚说。“当你希求一个目标时,你遇到的诱惑会比较少。这些目标完成起来更加轻松,感觉较不吃力。”

如果为了恢复身材,“迫于无奈”只得跑步,跑起来又觉得痛苦,那你坚持下来恐非易事。也就是说,任何一项活动,你若喜欢,就很可能乐此不疲,你若讨厌,就不太可能继续。

2)自控力强的人都养成了好习惯

,心理学家布莱恩·盖拉和(AngelaDuckworth)在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》上发表了一篇论文,他们查看了涉及2000多名参与者的六项研究,并发现善于自控的人都养成了很好的习惯,比如经常锻炼,健康饮食,良好睡眠,以及不断学习。

“善于自控的人,从生活安排上就避开了需要自控力的决定,”盖拉说。这样的安排是一种技能。

如果你每天定时定点做一件事,比如跑步或冥想,你在完成目标时就不那么不费力,他说。这不是意志力,而是习惯的力量。

要迫使自己早起,技巧之一是把闹钟放在房间的另一头。这利用的不是一时的意志力,而是提前规划。

该理论可以追溯至自控领域的经典研究:沃尔特·米歇尔(WalterMischel)的“棉花糖实验”。这些实验进行于六七十年代,研究人员在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,告诉他们,可以马上吃,但也可以忍一忍,待会儿就能吃两颗。

结果发现,能够抵制诱惑的孩子,日后在各方面都有更积极的表现,比如SAT成绩或身体质量指数(BMI)。但在实验中脱颖而出的孩子不一定天生更善于抵制诱惑,他们可能是采用了一种关键策略。

“米歇尔发现,你能否延迟满足,关键看你在面对要抵制的物件或行动时,能否改变自己看待它们的方式,”《纽约客》杂志的一篇文章写道。也就是说,那些忍住没吃第一颗糖的孩子,他们会设法不去看糖,或者把它想象成别的东西。

“最会节食的人不会买纸杯蛋糕,”藤田说。“他们不会从面包房跟前经过;就算看到纸杯蛋糕,也会把它想得很难吃;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走开,而不是靠近。”

3)有些人天生清心寡欲

我们的性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。有人贪婪,有人清心寡欲。有的爱赌博和购物。心思细腻的人学习起来更加细心,身体也更健康。在自控力方面,这些人算是中了基因大奖了。

4)家有余粮好自控

有人在穷苦孩子身上重复了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,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规律:这些孩子表现更差,似乎不太能抵制面前的诱惑。

这是有原因的。俄勒冈大学神经科学家艾略特·伯克曼(ElliotBerkman)表示,出身贫穷的人更容易着眼于即时满足,而不是长期回报。因为对生活困苦的人来说,未来相对不是那么确定。

如何更好地做到自控?

多吃一块蛋糕并不意味着道德败坏。如盖拉所说:“自控不是某种特殊的道德‘肌肉’,用不着有事没事就拿它锻炼。”它就跟任何决定一样。要做出明智的决定,我们就得改善环境,让人们掌握技巧,从一开始就避开蛋糕。

“成功自控的途径有很多,而我们过去却只盯着其中一条,”也就是极力克制,伯克曼说。

至于我们究竟能否授人以技巧,让自我控制变得不费吹灰之力,这项新研究尚未提供定论。

更多的工作还有待完成。但至少,研究人员现在学会了以新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,可以试验新的解决方案。

在伯克曼的实验室里,他正在试验一种名为“动机促进”的概念。参与者需要写一篇解释性的短文,将自己的目标(如减重)和自身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。伯克曼会定期给参与者发短信,提醒他们这个目标的重要性。这样做也许能提升积极性。

“我们还在收集数据,至于能否奏效,现在还说不准,”他说。

另一条思路是“诱惑捆绑”,就是在健康行为中加入趣味性的成分,使之更令人愉悦。一份论文显示,如果参与者能在健身房一边锻炼一边听有声小说,他们会更有可能来健身。

但这并不是说克制力一无是处,只不过它应该是帮助我们抵挡不良行为的最后手段。

“虽然大多数时候,天使都会败下阵来,但总有那么一两次,天使会战胜魔鬼,”藤田说。

“自我克制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。”

翻译:雁行

来源:VOX

造就: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,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

更多精彩内容及免费演讲门票,敬请关注:造就

如果觉得《为何减肥那么难?这篇关于“自控力”的文章给你答案》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、收藏,并留下你的观点哦!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