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减肥网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天天减肥网 > 一碗玉米糁面的故事

一碗玉米糁面的故事

时间:2019-12-19 14:14:10

相关推荐

:一碗玉米糁面的故事

文/玖玥

与“大雪”节气相适应,寒,冷,及时而至。

街道两旁的法国桐树,前两天满树的黄叶,让人还有看及思秋的感觉,这两天西北风携着寒流像俩快手兄弟,一夜拽落满地叶子,剩余不多的干瘦的叶子,挂在快要秃了的枝丫上,这寒冬的景象看得我越发的冷。

冷,让人很想念过往的暖暖时刻。

今天最暖的那一刻,是一碗玉米糁面下肚,全身热乎乎的,额头都冒汗了。

说起“玉米糁面”饭,年龄大的人都能给你讲一个或多个暖暖的故事呢。

我的故事以前的,现在的,都有。

早上,儿子要外出,下午回来,临走时说:“妈,今天做玉米糁面吗?”他居然还记得我昨晚的随口一说!看来没白吃饭,知道上心了,听儿子的话心里还有点暖滋滋的。

“嗯,下午饭玉米糁面,你回来我就做好了。”我应声到。

昨天晚饭熬了玉米糁稀饭,做多了剩了两碗,看着剩的饭,脑袋忽儿想起小时候吃过的美味,“玉米糁面”。我给儿子说:“明天拿这两碗剩饭给你做玉米糁面吧。”这么一说,现在的孩子嘴巴馋,心里还在想着呢!儿子说:“你说玉米糁面我就想起我那个姨了。”

他说的姨,是曾经在店里做饭的芳姐,芳姐是60后,60后经过的饥荒岁月,我这个70后也只是耳闻过多次而已。第一次听“吃树皮”,“吃榆树叶”,“吃草根”……我怎么也不相信,那该多难吃啊!。姑姑说,后来好点了,上顿下顿不是蒸南瓜就是蒸红薯,不蒸就煮,南瓜红薯吃的是够够的了,现在南瓜红薯是一口也不想吃了。

听大哥大姐讲,听父辈讲,听多了,知道这是真正的历史事实。

经过什么苦难就知道珍惜什么,芳姐做饭剩饭是舍不得倒掉的,玉米糁面做过两次,太粘稠,当时儿子说不好吃。所以儿子知道是玉米糁面是什么饭的,只是他不知道我第一次吃的玉米糁面是什么味道。

下午,回味着记忆中第一次吃玉米糁面,享受美味的情景,我开始做饭。

小时候的冬天,雪多,天气好像比现在冷多了,很多时候蓝瓦房的屋檐,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溜儿,舀水瓢冻在水缸里取不下来,可怎么没记得比现在冷呢?那可能是妈妈做的那一碗玉米糁面,太香了,太暖和了吧!

记得上小学一年级那年腊月初八,早上放学一进家门,放下书包直奔厨房,妈妈正往锅里下面条,平时早饭一定是稀饭(那时一天是两顿饭),我有点惊喜:“今天早上怎么吃面条呢?”妈妈边下面条边说:“今天腊八,吃腊八面。”“腊,八,面!”知道了腊八是吃面,我有点兴奋,故意提高了嗓门喊。

不一会儿,面煮好了,妈妈给哥哥、我、妹妹一人盛一碗,“赶快吃,吃了就不冷了。”

手没端上碗,我已经闻到了浓浓的炒蒜苗味,太香了!碗有些烫手,碗里的面是妈妈手擀的柳叶面,几块小红萝卜丁,还有几根绿盈盈的菠菜叶诱惑着我的味蕾,只是粘稠的面汤里有玉米糁粒,“怎么面里还有玉米糁呢?”看着碗里的饭汤我有点奇怪问妈妈。

“昨天早上剩的玉米糁饭有点多,我倒锅里了,给你们做的玉米糁面,你尝尝,好吃!赶快吃,吃了就不冷了。”妈妈又催促着说。

真好吃,咸咸的,油香油香的,一碗饭从开始吃到完都是热呼呼的。妈妈说的话对极了,放学路上还冷的跺脚,这会感觉脊背都出汗了,真是一点都不冷了。看我们吃的津津有味,妈妈一脸的幸福,她给我们讲,她小时候姥姥做的玉米糁面是汤多面少,就炒了一根葱花,可香了。舅舅吃了两碗,没过三个小时,尿了两泡尿,肚子又饿了,听得我们哈哈笑。

我吃了一大碗,哥哥吃了两大碗,说肚子都吃撑了还想吃,美味记在心了。

拉回思绪,看着菜板上的菜:土豆,蘑菇,豆腐,黄豆,西红柿,鸡蛋,香菜,再加点什么菜今天的玉米糁面会更好吃呢?呀,忘剥蒜苗了。

儿子回来了,饭做好了,我期待着儿子的热情反应。

趴在饭桌吃了一口的儿子说“盐淡。”我和他爸都感觉盐不淡呀,显然,儿子没吃出我当年的味道。说实话,肯定不是我记忆中妈妈的味道,但味道还不错,我想这是升级版的“玉米糁面”。他爸说:“现在的孩子吃饭太挑剔了,口味太重了。”

吃完饭忙完店里,天色已黑,裹紧长棉衣回家。高领毛衣也挡不住冷风从脖子往里钻,一路上身体的热量几乎让冷空气偷偷置换光了。 很感谢自己昨天的明智之举,也不管儿子笑我“鸭子脚”大脚板了,买了雪地棉,最怕冷的脚暖了,今晚算是没受“寒刑”折磨,舒适的回家了。

泡脚驱寒是我每晚必须的事,背靠在暖气片上,用大桶泡脚,热水多才能暖透脚,整个人都不冷了。

靠在暖气片上,脊背挺舒服的,也不想动。

我思量着,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,应有尽有,可还是不知足 ,山珍海味我小时候想都想不到,他们现在会说嚼着无味。是他们味觉进化了?选择性强了?还是……?

时常和老一辈人坐一起,会听到他们说:“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啊,太幸福了!”

可现在的孩子根本感觉不到,大人给他们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多好,他们有多幸福!

邻居菊萍姐给我说她女儿,成家已经六年了,孩子都三岁了,每次去女儿家,都让她看不惯,婆家条件好,女儿是一兜兜一筐筐往回买,冰箱里的菜放新的扔坏的,每隔一段时间扔几袋子过期食品。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,三岁大个小人,见啥都想要。

菊萍姐越说越生气:“现在这些娃不知道熬煎,不知道惜福,这样浪费是造孽啊!”

我是知道的,菊萍姐爱孩子,视女儿如掌上明珠,女儿从小长到大她可是百依百顺的,心疼孩子舍不得让女儿吃一点苦,她现在说啥女儿根本听不进去,多说了几次,还说妈妈啰嗦:“不就是那么一点,算什么浪费呀!”

在我想来,福气是积攒出来的,没有一辈一辈人的感恩和辛勤付出,生活是不会越来越好的,哪来好福气。

今年3.16日,华人首富李嘉诚宣布退休的一条消息,让我在那天闲暇之余重点关注了一下,这位从默默无闻,到人人皆知的传奇人物,被冠上“抠门”父亲,“冷血”父亲,养育出的孩子却不是骄横奢侈的富二代,而是知恩感恩,勤俭,勤奋,自强,优秀的两个儿子。

他教育孩子的事例,让我受益匪浅,孩子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,知道节约才会知道珍惜,再富裕的生活也经不起挥霍。

今晚没瞌睡了,思绪在飘荡……

昨天一个四岁宝宝的爸爸说:“现在的小孩关了电视拿手机,电视是爸爸,手机是妈妈。”

我的宝贝孙儿也四岁了,听得我也有些熬煎了……

就这样信马由缰的乱想,是不是想的太多了,今晚失眠了……

作者简介:玖玥,本名袁智荣,70后老女生,行过医经过商,喜欢简单,一切美好都会让我驻足,包括文字,爱好瑜伽。

如果觉得《一碗玉米糁面的故事》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、收藏,并留下你的观点哦!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