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减肥网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天天减肥网 > 工作励志文章短文

工作励志文章短文

时间:2023-07-10 00:28:25

相关推荐

工作励志文章短文

励志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作励志文章短文,希望大家喜欢。

工作励志文章短文:在哪跌倒,未必要在哪站起来

老同学聚会,一位许久不见的男生进门就宣布:“我换工作啦!”

这位男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几个人之一,毕业就考了公务员。那个年代的公务员还是香饽饽,想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,并没那么容易,所以听说他考试成功时,大家还是很羡慕的。谁知才几年,他居然就辞职了。

“做得不开心吗?”

“这么冲动不是你的性格啊”

“咳,怎么说辞就辞,不知道多少人羡慕你吗?”

大家询问着,他耸耸肩:“太累了,官场上那些事我真的研究不来,一个个心计太深,后门太硬,斗不赢的。”

有敏感的同学听出他的话外音:“这么说,输过了?”

“是啊。”他没避讳,表情有些不高兴,“本来该我升副处的,结果来了个上司的亲戚,把我顶了,一气之下就辞了。现在一所大学里做老师,每天做做学问,带带学生,挺不错的。”

“那可太不应该了。”有人劝他,“忍忍就过去了啊。再说,工作做久了都会有不满,最烦躁的时候觉得每天在吃屎,可是在哪不都一样吃?”

“不是的。”他偏着头想了想,“你懂我的厌恶吗?我甚至觉得——哪怕真的吃屎,我也要换一家吃!不在这里吃了!”

有一位女生接过他的话头:“我同意你的看法。”

大家笑起来:“怎么,你也辞职了?”

她摇头:“不,我离婚了。”

我们记起她老公是某家知名企业的董事,家里别墅跑车都有了,孩子已经上了小学,居然突然离婚,也很不可思议。

“他出轨。”她简明扼要地概括整个过程,“女人都带到家里来了,在我面前耀武扬威,就离了。”

当下便有人提出不同看法。

“男人嘛,哪个不偷腥。你包容他一点儿,稳住阵脚,迟早能把他夺回来。现在能赚钱的男人可不好找。再说了,从哪里跌倒,就要从哪里站起嘛!”

女生笑笑:“如果你在别人的路上跌倒,就算站起一万次,又有什么意义?”

读过一则新闻。

珍妮弗·菲戈是史上第一位以游泳方式横渡大西洋的女性。

她的经历很精彩,56岁,从佛得角到查卡查卡尔岛,25天的时间,出发那天浪高9米,她依然没有觉得恐惧,坚持完成这项创举。

精彩之后就是逆转,争议出自结束横渡后。

美国不少媒体都采用了“约2100英里”的说法,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。在后来的采访中公众却得知她是乘双体帆船CarriedAway出海,每天在大西洋中游泳,但是时长要视各种情况而定。

“一杯富含咖啡因的苏打水,那是我一天的开始,大约是早上7点。当我吃意大利面和烤马铃薯时,雷会坐在餐桌旁为我分析当天的天气情况… …一般我每天要消耗8000卡路里的热量,所以晚上都得吃鱼、肉、花生酱等食品来补充。”在一切都达到最佳状态的前提下,菲戈每天最多能游8小时,而当她在水中需要补给时,自然有人会把能量棒送到她的手上。

经过确切统计,船员们得出一个结论:她在25天里游了约250英里。

有些读者觉得菲戈欺骗了他们,他们认为遇到风浪也应该勇敢克服,只有始终在海水中奋力向前,才符合他们心目中女英雄的形象。

有意思的是菲戈所做的解释——

“我从没说过横渡计划就是不眠不休地游泳,夜晚或天气糟糕导致前进受阻的时候,我当然要坐在船上,避开这些状况。”

有网友赞同她的观点,评论称:难道英雄的定义就是要坚持迎浪而上,淹死了事?吃了坏天气的亏,当然要避开这处风浪,找到另外的方法合理前进。

不盲目自信,不异想天开,知不可为而不为之。

“所以是她横渡了大西洋,而不是那些跟海浪较劲的傻瓜。”他们说。

遍体鳞伤,不死不休,这份坚持固然值得尊重,却不一定是最适合的结局。坚持过度就成了固执,会为所有的磨难再加上一层铠甲,作茧自缚,难以自拔。

“另起炉灶”未必是懦弱,而是自省后更成熟的选择。

有些摔倒的人,心里非常明白这条路并不属于自己,也明白为什么摔倒,又为什么疼得不想再前行。

顽守着错误的方向,只会一错再错。

哪怕是狼狈地连滚带爬,逃上一条他乡的道路,毕竟是全新开始,好过在死胡同里强撑到底。

在哪里跌倒,未必要在哪里站起。这当然不是虚荣,而是君子择善而迁。

扬长避短,换一处战场从头再来,终会满身光耀,缓缓而归。彼时漫天鲜花与欢呼中,又有谁会记得曾经败绩。

工作励志文章短文:一个实习生的哭泣

文/一只不爱爬树的考拉

“为什么你那么努力还是没有结果?因为你将精力都用在了保持努力的样子和纠结没有结果上面,而不是关注理解吸收知识和改善工作。”

去年6月,我记得很清楚,中午12点半过后,公司的人都已经吃饱午休。我听到了来自后方——另一个实习生的哭泣。她,和我很像,踏实,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,就会有成长,但是我们之间又有不同,我有着文科生关注过程的灵活和变通,她有着理科生追求结果的坚毅和固执。

公司天花板的灯早就熄灭,四处仅有窗户透进来的光,公司所有人都趴在桌上,而我听到了她的哭泣。我没有过去安慰她,一方面我不会处理女生哭的情况,另一方面,我也知道,她只是想找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好好发泄一下,这一点,我们很相像。我会在被窝里哭,会在洗澡时对着花洒哭,但是人前却保持这一样的逗逼欢腾。,大概是我人生里哭得最多次的一年。

我们既相同也不同

我和她,我们都是第一份实习,同样不知道自己以后怎么发展,同样迷茫地进了那家公司。那时候她已经进来两个月了,环境工作都熟悉了。对于她哭泣的原因,我不知道。后来,坐在我对面的A(正式员工)跑了过去安慰她,带着她到外面了解情况。后来A跑回来,在我耳边说:“她觉得她很笨,很多工作不像你一样那么容易上手。你做得太好了。”

听到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,一方面我从来不觉得我优秀,我觉得我有很多不足,所以我更加留心更加努力去做好手上的工作,另一方面我开始怀疑自己,是不是自己表现得太张扬了。我是四个实习生里面最早进来的,所以有些事情我头头都会交给我,让我将任务分配给其他实习生,可能也因为最早进来,同样的工作我比她们熟练,也承担了其它的工作,于是有时候我也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一些指导和建议。

我眼中的她,很勤奋,很想做好,很好问,很勇于尝试;而我,开始对熟悉了的工作感到懈怠,很多事情反而不喜欢问,喜欢自己找答案,对于尝试还没有足够的好奇心。我想起了那天早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了。我们部门开始在网站上做活动,第一次的活动,被寄予厚望,于是我们实习生被告知,过两天就要开始打给客户通知我们的活动。那一天早上,客服部主任给我们做了一次培训。我后来猜测的导火索应该是客服主任在讲解了一系列要点的时候,按着顺序让我们说了自己的看法,因为想法不多,我简略地带过,而她却说:“我不知道要说什么?”后来客服部主任说了一句:“看来你没听我说话呀。”可能是这一句,让她受挫了,想起了种种工作上的不顺心。培训散了的时候,她把笔记本递给了旁边的我,说先去洗手间。回来,已是午饭过后。

她很像以前的我,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直接不说,只知道完成手上的工作却不知道内在的工作逻辑,仅会尽心尽力地只做安排的任务。我开始实习的时候也和她一样,不知道怎么样让别人喜欢自己,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好工作。但我们不同的是,我注重完善工作的过程,她注重工作的结果。

我们的差异是什么?

同样在论坛发帖,同样没有被具体指导操作过程,她的第一次发帖,将文章复制粘贴,贴上公司网址,然后就开始在excel记录。而我呢,我清楚这是为了推广,于是在标题加了前缀【XX公司】,在文章结尾加了一句引导到我们公司网站的语句,加粗标红。在excel记录上,我开始去记哪些论坛是容易被删帖的,哪些论坛是容易发广告帖,被删了帖的慢慢减少推广的提示,看怎样最大限度地保留广告。所以后来在有人不经意问哪个论坛怎么怎么样的时候,我都能马上回答:那个论坛效果怎么怎么样。

后来,我的头头将我的发帖链接发在群里,让大家学习我是怎么发帖。发帖,只是最基础的工作。

后来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需要在各平台上发布信息,后台过程繁琐,我们拿到的都是一篇没有分好类的信息。每一个不同的平台,她都是在那一堆信息里面找到这一框要的信息,复制粘贴,记录;我则是定好一个word模版,用不同的【】注明分类的标准,将需要的信息分好类,然后在各平台上快速的复制粘贴,记录。

后来,同样的工作量,我先完成了,然后我将模版共享出来,让她们事先整理好需要的信息,以便在复制的时候一目了然。复制粘贴,简单的ctrl C和ctrl V。

做工作和做好工作的差距

我想了想,我执着于将工作做好,她执着于做工作。下班的时候,我会去看工作中偏技术性偏难的一些资料,我不知道她有没有。但是在统一培训提到某个名词的时候,我尝试着解释,头头给予了我肯定:“不错嘛,这个你也知道。”后来一些事情,她问我,我也能给予回答。

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,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其实上级一清二楚。后来我在做着和她们同样的工作的时候,另外承担了运营公司微博的工作,下班时,我研究微博大号的运作,找微博文案的来源,研究九宫图、长微博,不亦乐乎。于是后来,我反而得到了工作的选择权,一些工作,我觉得做过了感觉没什么效果,于是我的头头就不让我做了,给了她做。后来交流中,我知道她还是没有总结出做这个工作简单的方法。

而那次打电话做客服推广活动的时候,分配给我的客户是客户列表里面消费最多的那些。简单的打电话,与不同的客户对谈,是不是也造就了一些差距呢?我不知道她的简历上写了什么,但是我知道她做过的我都做过,她没做过的我也做过了。

写到这里有点像是我的炫耀帖,我只是想到最近实习的新公司里也有这样的例子。上周第一天下班发了工作总结之后,副总监走了过来对另外两个实习生说:工作总结要分点,1、2、3,不要写那么一堆的。可能之前的实习我就需要每天都写总结,我学会了分点,考虑到上级下班之后也不希望看到一堆没有实质的文字。

还有最近两天,部门越来越多人开始请假过年,我不是第一个请假的,但是同样我们都是第一次写请假条的邮件,我写好姓名、部门、请假日期、共计几个工作日等等一般请假单上都有的内容。后来,我的请假邮件被总监发给了部门所有人,总监说,这是以后递请假条的模版。

我有时想到她们可能已经实习了一两次了,我只实习过一次,为什么她们并没有去养成一种好的工作习惯。同样的实习,造就了不同的成长,我觉得这是很多人都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。当然,我肯定我遇到的两份实习的上司都很好,有我运气的关系,但是,正如我男神在我的文《当你连自己都没有信心的时候,你遇到了相信你的人》里评论到:“可能是因为你自己也有让人相信的潜质。”我想,从小处着手,哭泣的时候还想着怎么去做好,而且不断去完善自己就是这个潜质吧。

做点什么去改变点什么

我在大学里学到一样很重要的事情就是:do something,做点什么去改变点什么,在《一个渣渣的自尊心》最后结尾提到被摸臀的那个事情,其实我倒没怎么留下印象,因为就跟这篇文一样,面对一个不好的场景的时候,我总是行动起来去改变点什么。所以不会纠结过去,而是坦然去迎接下一件事情。

细节越积越多,最终会造成多大的差异我不知道。但是我知道一个道理:做得越好,越有选择的机会,就越有更大的成长空间。

工作励志文章短文:除了钱,你还想要什么?那个才最重要!

文/林夏萨摩

【一】

今年5月,一个很久没有联络的人,更为准确地说是我一个朋友的弟弟,阿辉,忽然找到了我,说他最近失业了,求抱大腿,求推荐工作。我说,我现在的公司近期没有招人计划,而且,如果我帮你推荐,应该也是上海地区,我的人脉还没有广泛到可以异地帮朋友找工作的地步。他说,哦,我不知道,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,本来是打算离开苏州回老家发展的,但是又听说老家的工资很低,我就又不想回去了。

我说,老家的工资低是自然的,毕竟是二三线城市,不比北上广。你应该也知道,像是北上广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显着特点就是,高收入高消费,所以本质是一样的。

那你以前的公司还招人吗?

我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,如果你要进,要么你是广告相关专业,懂广告懂营销,要么你英语好,能够用英文流利沟通做presentation,要么你会文案、策划、设计、执行的任何一个方面,否则,我是没有办法把你推荐到我上一家公司,或者任何一家广告公司的。我虽然混过广告圈,多少认识点朋友,但是我不会砸掉自己的招牌,也不能对你不负责任,胡乱地将你推荐到一个待不长久的公司。如果你什么都不会,就算别人看了我的面子安排你入职,回头还是会找一个理由把你炒鱿鱼的。坦白说,我的面子也没有大到可以让我任何一个前老板或朋友的公司,养一个闲人的地步。这样说,有点残酷,但事实确实如此。所以,其实我想知道的是,你有什么可以谋生的特长或技能吗?这样方便我对症下药帮你推荐工作。

特长?反正不是靠身体。

很好,你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幽默感。能认真一点吗?

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啊,不然找你干嘛?不就是看你在上海混得好像还不错的样子,至少比我哥混得好。

然而,并没有。那你以前学的是什么?没有想过做专业相关的工作吗?

数控机床啊,但我不想做这个。

不如,我换一个方式问你,你有想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吗?

钱,我就想赚钱,你这不是废话吗!

他的答案非常地简单直接,但对话进行到这里,我心里却是轻微的叹息和无奈,因为我觉得我可能帮不了他了。其实,每一次,当我问一个人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”这个问题的时候,期待的是通过对方一个有营养的答案,了解到他更深层次的特质和需求,这样我就能够结合对方的心理状态和客观条件,为他提供更具可执行性的建议。但奇怪的是,有很多次,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对方的答案都是简洁明了又毫无意义的一个字——钱!

Come on,谁不想要钱。在这个世界上,也许有不喜欢钱的人,但绝对没有不需要钱的人。除了极少数不食人间烟火的人,穷人,富人,有钱的,没钱的,虽然每一个人的位置和处境各不相同,但人类追逐金钱的欲望和立场却是惊人的一致的。所以,想要钱,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,并不是一个具有“特殊性”和“代表性”的有效答案。可能,你真的要好好地想想这个问题了。

那我就不知道了,除了钱,我想不到别的答案。

不论你做什么工作,都能赚到钱,只是钱多和钱少的差别。我担心的是,如果你完全只是奔着钱去做一份工作,结果不仅没赚到钱,而且还会做的很不开心,我看过太多这种例子了,自己以前也曾把赚钱当作目标去找工作,每一次,没做多久就离职了。所以,我才会觉得透过“需要钱”和“想赚钱”这样的表象,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,是一个得以一展能力与才华的平台,是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,是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,还是别的什么东西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我就是心里没底啊,很茫然,不然也不会来找你了。老板连上个月的工资都还发我,我现在连吃饭都是个问题。看着南京东路的车水马龙人潮汹涌,他忽然转过脸很认真地问我,你觉得我适合在上海工作吗?我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吗?

没有什么能不能的,每一天都有人满怀期望地来到这里,每一天也都有人落寞失意地离开这里。其实,只要你愿意努力,愿意奋斗,在哪里都一样。上海再牛逼,你现在还不是踩在这片土地上?

【二】

自从三月份,我陆续地在一些公开的平台上发表文章后,几乎每一个星期,微博私信都会出现这样两类留言:一类是,姐姐,我今年就要毕业了,但是我不知道要找什么样儿的工作,大学里学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,现在也不知道要怎么办。你能给我点建议吗?另一类是,我工作有一段时间了,但最近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想辞职吧,又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找什么样儿的,现在真的很苦恼,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
以上两种是普遍存在于80后和90后人群中的问题,为什么呢?

从客观层面来说,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,而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独立性的培养。所以,很多时候,当我们走出象牙塔,进入社会的时候,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样儿的路,想走什么样儿的路。就算是少数高校,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,但大部分时候,那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,在学生日后的就业中并没有起到过有效的引导作用。

从主观层面来说,大部分的中国学生,是把“战胜高考,进入理想的大学”当作人生目标的,他们并没有认真地想过,那以后自己想做什么。很少有人,在当初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,就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,我现在填的这个学校,这个专业,是关乎我将来就业的,是很可能决定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的。大部分人,是填了家长和老师推荐或做主的学校和专业,所以,当他们离开学校时,才突然发现,这并不是我想要的。当然,我并不片面地认为,你学什么专业将来就一定会做什么职业,只是我们应该都承认,大学里的所学,很大程度地影响和决定了我们将来的就业。意识到这一点,能够帮助我们在职业选择上少走弯路。

当我们每一个人在面临就业和择业,又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时,我们是否可以顺着这样的逻辑进行思考?

一、我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是什么?我到底喜欢什么?

二、我有什么特长和技能?我的这些特长和技能是可以用来谋生的吗?

三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?我的长板和短板分别是什么?

四、一份工作,我最看重的是什么?是令人艳羡的高工资和好福利?是公司文化氛围好,领导开明,同事和睦,俊男美女多,文娱活动丰富?还是发展前景好,将来前途不可估量?如果以上几点,不能同时满足的话,那么又要按照怎样的重要优先次序进行排列和选择?

五、试着透过现象看本质。比如,当一个人说他希望找那种文化氛围开放活泼的公司,也许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,我是一个喜欢自由,不太喜欢被束缚的人,那国企和国家事业单位就要先被排除了;当一个人说,她想进入那种每年有出国旅游和高端年会派对的公司,那么她更适合的也许是高大上注重员工福利的外企。

六、如果可以的话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并且从中赚到钱。据说,这是最幸福的活法。

七、在就业和择业时,可以向那些较自己年长,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,又对自己有几分了解的人寻求建议。但是最终做决定的人,仍应当是你自己。人生是自己的,选择当然要自己做。

八、现在这个时代,变化太快,变数太多,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最好的选择,是选择那些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行业和职业。当你经过几番比较和权衡,终于锁定了一个答案时,试着将时间轴拉长,如果快进三年或五年,这个行业,这个职业,依然能持续发展吗?举个反例,我是08年进入大学的,那个时候爸妈觉得读英语专业挺好的,毕业了,就算是不当英语老师,做做外贸也是挺好的,但真相却是,我大学毕业后外贸行业并不景气,已经错过了中国对外贸易的“黄金十年”。

九、如果可以,从现在开始着手培养你的第二职业技能。早就,斯坦福大学《商业领袖和企业家》的公开课上,校长约翰·汉纳森就曾经说过,21世纪正逐渐拥有这样一个特点,人们不再只拥有一个固定的职业,而是经常随时间变换职业,他们不得不学习不同的技术,这样才能进入更为宽广的职业发展领域。所以说,我们不如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多元职业能力,以便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。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,不然你以为为什么众多各领域的大佬们纷纷跨界创业呢?他们也害怕自己所在行业和领域被淘汰啊,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。

十、等有一天我们的能力到位了,薪水和福利自然也会到位。社会不是象牙塔,很残酷,也很现实。没有一个老板和HR是傻瓜,一个员工具备什么样儿的能力,能坐到什么位置,能做成什么事情,他们心里有一本比你计算得还要精准的账本。如果能力与野心匹配,自然能得到想要的薪资,竞争这么激烈,老板也会担心人才流失,必然会用高薪去留住有用之才。如果能力与野心不匹配,那就一边培养能力,一边呵护野心,直到他们给到你想要的薪资和待遇,如果他们没有给,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还怕跳槽找不到好工作吗?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,在我们要求社会和公司等,给予我们一些东西之前,首先应该想清楚我们能创造什么样儿的价值,不然我们根本就没有谈判的筹码。

【三】

其实,我一直很想和大家聊聊钱这个话题。

有人说,当代中国问题的总根源是“一切向钱看”,又有人说“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”,这些深刻的大道理我不懂,我只想说说我的一些小看法。

似乎我们这一代人,尤其是85年以后的人,就业竞争激烈,经济压力巨大,身上背负着的东西太多,以致于,我们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,着急地买房买车,着急地打拼事业,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迷失了自己,不知梦想为何物,更加不敢说什么激荡青春。而这一切的一切,都离不开中国传统观念和文化的绑架,类似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,有房才有家,以及“一切向钱看”的价值观的驱使。

古人云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用之有度,诚然,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钱,但是,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,也许,我们还应当追逐更高层次的东西,保留一些梦想,一点追求。将来,人之将死时,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。

再者,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说:

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“金字塔型”向“橄榄球型”过渡,这需要一个过程,而现在在工作和生活中苦苦挣扎,努力拼搏的这一批人,将来绝大多数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,而中产阶级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,所以,我们在关注自身幸福感的同时,也抬头看一下这个国家的未来吧。

而且,我一直觉得追逐金钱的过程就像是在追求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,往往,你死缠烂打的时候,对方爱搭不理的,等有一天,你转身而去,另谋新欢了,人家反倒回头热脸贴上来了,到那个时候,选择权就在你了。

人生在世,天大地大,快乐最大,钱,只是手段和途径,不必当作目标。金钱,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等值量化的工具,我们需要钱,也不过是需要这个工具来交换获得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等,它只是表象和工具,并非本质。所以,比钱更重要的是,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吧。

我们就不能试着,左手现实,右手梦想?牛奶和面包都要有,但诗和远方也不会忘。也许,你会说我太天真,太过理想主义,但我真的这样想。如果我一个人这样想,力量必然很薄弱,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呢?

看过“工作励志文章短文”

如果觉得《工作励志文章短文》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、收藏,并留下你的观点哦!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